close

3歲的安安有過敏體質,最近半年動不動就鼻塞、流鼻水、全身起紅疹,孩子癢到抓破皮流血,吃了西藥後沒有改善,爸、媽心裡焦急,煩惱著是否要帶孩子去看中醫。

現代人最常因為什麼理由看中醫?根據2012年《康健》調查顯示,約有七成人曾看過中醫,其中超過五成的人因為骨骼肌肉的問題例如腰痠背痛而找中醫診治。

其實,中醫治療的疾病範圍不僅於此。

中醫也可治疑難雜症,「以往中醫看的病甚至多達15種科別,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強調,雖然中醫基本上不分科別,但對於治療各種疾病有它的強項,除了內、婦、兒科外,中醫也有眼科、耳鼻喉科、針灸科、傷科等。像是視網膜剝離、結膜炎、聲音沙啞等,都能藉助中醫來改善。

比較特別的是中醫的傷科和外科。傷科是指「由外形諸於內」,因外傷或身體結構性改變,導致身體出狀況,如骨骼、肌肉長期錯位造成的頭痛、胸悶等,透過傷科手法矯正骨骼、肌肉,就能改善老毛病。

外科則是指「由內形諸於外」因內部的五臟六腑失調,造成皮膚出現「病徵」─如皮膚發癢、長疹或膿疱等皮膚問題,中醫治法多元,有外擦用的生肌散、青黛膏等,再配合內服中藥調理,像是久治不癒的皮膚病或膿瘡,效果不錯。

中醫擅長治療的病

目前中醫對於下列疾病累積不少治療經驗:

 感冒、發燒:中藥的效果很快,通常一、兩天就能改善不舒服的症狀,中醫師巫水生說。

 自律神經問題:如大腸激躁症,中醫的治療效果不錯,這份研究結果被刊登在1998年《美國醫學期刊》上。

研究方法是將腸激躁症患者分成三組,一組吃同樣的中藥,另一種依體質給予不同中藥,最後一組則是給安慰劑,結果發現,前兩組病人的狀況都比安慰劑效果好,且針對個人體質給藥,治療效果持續更久。

 不孕:中、西醫共治是全球治療不孕的趨勢。新近研究指出,針灸和中藥可提升受孕率。2011年澳洲的研究顯示,以中藥調理治療不孕四個月,比起吃西藥或做人工受孕,成功受孕率提高3.5倍。

研究人員指出,中醫長於精確掌握並分析月經週期變化,找出不孕的原因,並藉由調整月經週期達到順利排卵、懷孕目標。

在台灣,中、西醫合作治療不孕,也很常見。

「我們是公開合作,」本身是婦產科醫師也是中醫師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部主任賴榮年說,這幾年婦產科醫師常會轉診不孕患者來看中醫,雙方共同討論治療計劃,成效還不錯。

他指出,中藥能針對排卵藥所造成生理的變化去平衡,減少嚴重的噁心、嘔吐等副作用,讓患者在治療不孕時不會那麼痛苦,也較能持續下去。

 乾燥症:像風濕病、紅斑性狼瘡(SLE)或更年期等造成全身性乾澀、皮膚乾癢,中醫可用滋陰的藥讓身體恢復調節水分功能,不會再乾巴巴,「約治療2~3個月會好轉,」鄭振鴻說。

 過敏性疾病:如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等,中醫可讓過敏症狀獲得較好的控制。

以過敏性鼻炎來說,吃中藥可讓鼻子暢通,而且不會有昏昏欲睡的副作用「孩子比較能夠專心讀書」鄭振鴻說,有些成績倒數的孩子並非不聰明或不用功,而是有過敏問題,調理好後,孩子的成績跑到前幾名,常讓爸、媽嚇一跳。

中、西醫合作防治氣喘,能減少患者住院和急診次數。彰化基督教醫院氣喘防治中心結合中醫部和胸腔科,除了一起控制患者症狀,也教他們平時如何監測氣喘,以及運用刮痧、穴位按摩肺經(手上的虎口的合谷穴),達到控制氣喘效果,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羅綸謙指出。

 慢性病如高血壓、糖尿病調理:目前中醫仍尚無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壓,但可緩解慢性病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如糖尿病患的手麻腳麻,以提升生活品質。

「高血壓、糖尿病一定要吃西藥,不能隨便停藥,」行醫近半世紀的中醫師巫水生提到,但中藥可控制血壓、血糖,防治疾病繼續惡化、減少併發症,如果控制得當,可以減少西藥用量,但不可能完全停藥。

 婦科問題:如子宮內膜異位、巧克力囊腫或肌瘤等,中醫可調理改善,但要配合西醫追蹤檢查。

鄭振鴻解釋,中醫很擅長「調經理帶」─調理月經週期及處理分泌物問題,這也是治療痛經、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的主要方法,但一定要配合追蹤檢查,如果肌瘤變得太大,就要考慮手術切除。

 產後乳房堵塞發炎:產後婦女常見乳腺不通、發炎,硬得像石頭一樣,或嚴重脹痛無法哺餵母乳,中醫可用泌乳或通乳方來做改善,保持乳腺暢通、減輕疼痛。

 腦部和神經病變:如耳鳴、耳聾、視神經萎縮,以及中風後,可透過針灸改善狀況。

擅長針灸的丘應生醫師說,局部刺激可以改善氣血循環,讓「暫時當機」的生理功能回復原狀,不過還是要配合生活上的調整,像是晚上11點以前入睡、少吃辛辣物等,才能達到效果。

中醫治病,注重全人思考

為什麼中醫有辦法治療這些難纏、看不好的病?

中、西醫看病各有所長,迥然不同的思考邏輯,提供疾病治療的另種可能性。「中、西診斷方式不同,」長期研究中醫診斷學的羅綸謙醫師比喻說,像觀察一棵大樹,西醫很重視樹木本身變化,從細胞學到微管束等結構,可不斷切割、定格到最精細程度,但沒辦法處理不確定或看不到的東西。

中醫是整體性的歸納整合,看的是大樹所處周遭環境,包括泥土狀態如何、這棵樹在整片森林中佔有的位置及氣候變化對它的影響等,很注重動態平衡。

因此國醫董延齡主張,中、西醫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哲學,無從比較誰好誰不好,需要彼此尊重,「把病治好,才是本事,」他說。

中醫認為,疾病源自於人體小宇宙和大環境失衡,治病的關鍵在於,如何調理體質回復到平衡狀況。

「我們看病考慮的是『人』,不是症狀,」中醫師鄧振華說,中醫很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也就是會依照體質及個別生理狀況,給不同治療方式。比如說同樣的感冒、咳嗽,當女性碰上月經期間就不能開太過寒涼的藥。

調補更是中醫獨有的治病關鍵。「尤其是補氣藥,」中華民國兒科醫學榮譽理事長顧明津解釋,中醫很注重人體氣血循環,尤其是氣比血更重要,哪裡阻塞或虛弱了,就會形成病機,補氣藥可以帶動整體循環,讓氣血暢旺,「把人體的中古車變好車,」他形容。

像是有些小孩不耐爬山、爬樓梯,一爬就喘,中醫診治後發現是心氣虛,吃點藥調補,問題就解決了。

有些人感冒吃西藥一、兩個月沒好,中醫利用補元氣方式,很快可讓患者病情穩定;其他像是手術後,或是在做放療、化療的癌症病人,可以透過適當調補來提升免疫力。

四種疾病,中醫療效差

但中醫並非能治百病,到目前為止,有些疾病單以中醫來治療,效果並不好,民眾在選擇就醫前,最好審慎考慮。

癌症目前西醫的標靶藥物很精準,效果不錯,比起中醫治癌藥效不明,專家建議宜以西醫治療為主,手術後輔助中醫治療,可減少西藥治療副作用,降低癌症復發率。

中風急救治療也建議以西醫治療優先。

中風搶救分秒必爭,「西醫的溶栓藥效果快,三小時內就可達到溶解血栓效果,」鄭振鴻建議,但中醫可在中風西醫治療穩定後,以介入輔助治療,譬如在病房時就可給藥和針灸,不但復原效果快,也會減輕肢體癱瘓情況。

肝炎和腎臟病:中醫可以減輕肝炎狀況,「但一定要配合抽血檢查,」鄭振鴻提醒說,肝炎的人用藥要非常小心謹慎,更不能胡亂吃草藥或來路不明的中藥,通常在正確的中醫師治療下,肝炎指數「應該會持續下降,」他說,如治療後肝炎指數上升,就要立即停止中藥治療,查明原因。

至於坊間傳說吃中藥可讓萎縮的腎變好,不用去洗腎,中醫師們也都直呼:「不可能!」

「萎縮的腎不可能會變正常啦!」巫水生醫師一口駁斥了這項說法,他指出,在腎功能還未完全受損、瀕臨洗腎前,中醫有機會延後須靠洗腎的時間點。

洗腎之後,中醫的治療可以減少相關併發症,延長存活率,或是減少洗腎次數,但不可能逆轉成「不洗腎」,中醫師鄧振華說。

他曾治療過一位瀕臨洗腎的小學老師,吃中藥延緩了10年,最後才因一次重感冒急性感染腎臟,為了保命,不得不洗腎。

他建議腎臟病人看中醫時可以給自己訂個「底限」,比如說三個月,如中醫治療情況沒惡化,通常可以繼續治療;但中間如果出現任何緊急狀況要洗腎,也請先去做治療,因為洗腎之後可以看中醫,減少疲倦、心血管等病變,增強免疫力,延長存活率。

好醫生會領你找到治病的路 

總歸來說,中西醫各有特色,「只要能真正為病患謀福祉的就是最佳療法,」免疫細胞生物學博士、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在《真原醫》書中肯定說。

他認為,中、西醫整合會是必然趨勢,這種包括了身、心、靈的醫學,是最完整、先進的21世紀醫學。

當西醫發展到愈微小細節的範疇,「愈會認同中醫的整體療法是正確的,」楊定一說,而中醫也會理解,運用先進的科學和儀器,可以幫忙解決更多健康問題。

最要緊的是,中醫師應該做好「守門人」角色,為民眾把關、指引正確治病之路。

「好醫師會給病人指引明燈,」曾連任兩屆高雄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中醫師黃蘭說,現代好醫師要視野寬廣,對中、西醫有一定涉獵,才能憑著專業去判斷、了解病人實際狀況,知道何時該用中醫、何時該用西醫,什麼時候應該要轉介,不會受限在單一學門裡,「這才是真正以『人』為主的醫療,」她說。

民眾也不要隨便相信號稱有高價藥可治癌的所謂中醫師,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。

 

 

 

 PS:資訊康健雜誌163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e 的頭像
    Jamie

    靚嘉 ~~明天會更好~~

    Ja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