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如果我過去的人生是從疑神者過渡到問神者的過程,那麼,散文一直是那疑神或問神的記錄。』這本書,就是陳玉慧向內探求,尋求人生導師的完整記錄。
多年前她因為不明的病痛四處求醫,從東方靜坐、氣功、瑜珈到西方的心理分析治療,拜師足跡遍及印度、北美、日內瓦等地,陳玉慧經歷了漫長的尋醫與尋道的過程,而生理的痛苦也成為療癒內在創傷的起點。
陳玉慧希望藉著整理修行的經過,與讀者分享措尼仁波切(Tsoknyi Rinpoche)的智慧,以及她如何從「利他」的練習中,找回身心安定與平靜。
她走過無數漫長及令人動容的療癒路程,最後遇見一段震撼人心的上師教誨.....
「我曾經是自我情緒的受害者,被自己的過去所綁架,直到學習修止後,我才覺知,原來我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緒和思維,從此,我成為一個有情緒但並非情緒化的人。」—陳玉慧
華文世界最精鍊的創作繼《海神家族》後,轉而深究自我之療癒力作
她去過玫瑰園,她加入榮格學院,她走訪印度瑜珈大師……她來到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山頂……
「山沉靜地坐落遠處,燦爛的陽光照進來,室內無比明亮,我卻向仁波切問了一個笨問題:您提到慈悲心非常重要,而我並沒有,還有必要留下來學習嗎﹖
仁波切回答:很多精進修行的人也經常這麼問,只要開始修止,你便會意識到自己一直有慈悲心。慈悲心也是那無條件的愛。
他說,去找回那無條件的愛吧,去愛人如愛己。
我淚如雨下,久久不能自己。」
作者簡介:
陳玉慧
在台北讀中文系,去巴黎學戲劇表演,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,後來留在德國擔任《聯合報》駐歐特派員。曾獲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、香港浸會大學「紅樓夢獎」決審團獎及台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出新聞人員獎等。當過演員和編劇,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。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,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,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《南德日報》及《法蘭克福廣訊報》撰稿。被舞蹈家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,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稱許為台灣的「世界之窗」。暢銷作品《徵婚啟事》曾改編成舞台劇及電影,轟動一時;而影射台灣百年歷史的長篇《海神家族》已翻譯成外語在國外出版,被譽為台灣百年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。
措尼仁波切 Tsoknyi Rinpoche/簡介
李察.吉爾稱他為「世界上最好的上師」
措尼的弟弟是「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明就仁波切。措尼仁波切得到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,師從當今最偉大的上師,包括祖古烏金仁波切、康祖仁波切…等人,接受藏傳佛教寧瑪派與竹巴噶舉派的訓練,傳法時,保存了對真實教言與法教精神的全然信守。從他所了知的深蘊,常能讓信徒想到往昔的傑出上師風範。措尼仁波切具現傳承深刻的智慧,他的傳法風格慷慨、直接與謹慎。
內容導讀:
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
先是頭疼,再是耳鳴,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。我去了內科耳鼻喉科,再不然便是骨科,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。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,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,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。
榮格、星座,與我
從前的我對人生的態度多少較悲觀,對自己也嚴苛有加,因為父母沒閑暇或心力愛護我,而我同時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愛,孤獨的我因此逐漸成為自己的嚴格父母,永遠給自己訂下無法達成的高標準,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好。
練功勝過買保險?
這長期慢性疼痛逐漸造成憂鬱症降臨,真是古人說的,久病厭世。友人知道我對抗病痛的歷程這麼辛苦,便說了一句:你現在處於生命最好的時光,卻每天在看病?此話一出,我的眼淚當場流了下來。
遇見上師流淚
我問措尼仁波切一個笨問題:您提到慈悲心,而我並沒有,還有必要繼續留下來學嗎?上師說,慈悲心可以培養和累積,你只要開始你便會意識到,其實你一直都有慈悲心。我不知道為何已淚流滿面。
五個我
我曾遇過幾位老師不約而同說,「妳在當陳玉慧。」我自以為陳玉慧在別人的想法裡,是個作家,或許還是個有成就的人。我為了社會的意義,為了那個陳玉慧在過活。如果別人冒犯了那個我,我就心生不悅,甚至沮喪起來。
達賴喇嘛與社會之我
一位美國非常有名的女記者問達賴:「你希望未來的人們怎麼記得你?」達賴回答,他對名聲沒有興趣,「做為一介和尚,廣義而言,你應該為人行善,你不該期待有什麼回報,不該期望你的名字留在歷史上。」
人生如一場虛幻電影
我們自己便在演生老病死這一齣永恆的戲碼。編劇就是共業,導演就是「無明」,我們常常沒知覺地跟著演下去。一旦我們能用夢或電影的隱喻去理解生命的虛幻,那麼我們已經百分之八十可以做修止了。
細微身識書
自從我知道自己的細微身容易受傷後,也就容易感受別人的細微身,也查覺到別人的細微身不怎麼健康。身體病痛有一半是從細微身而來,細微身出了問題,就容易生病。我現在更容易原諒別人,因為我們看到他們的細微身得了病,其實和我一樣可憐。
修止的起點
學修止就是要在生活中念念分明,但是當時當刻也許不夠分明,但你可以過些時候回頭觀照當時當刻的念頭,希望看清楚自己,看清楚真相。我成為我的情緒馴獸師。從此是一個有情緒的人,但不是情緒化的人。
修止與執著
有時我們處於無明或和無明的人相處,真得為自己和這些無明創造出多一點空間,那便是所謂的幽默感。所有可以為自己心靈創造空間的人都有無比的幽默感,我的老師措尼仁波切便是這樣的人。
藝術工作者與修止
當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習性,我也很願意去反方向嘗試,通常這嘗試帶給我蠻多的喜悅。過去那種憂愁的本性我還是有,事情不順便感到憂愁要來了,當我意識到這點時,我就「哈哈哈」地笑,奇怪的是,這笑後來就成真了。
發心、虔誠心、慈悲心
一般人常把「愛自己」掛在嘴邊。其實只要學修止,就無法不愛自己,你容納自己、觀看自己、欣賞自己,不祗是念頭情緒,也可以是五臟六腑。觀看它們,要它們多休息,那才是真正的愛自己。
說不出我愛你
西方的心理分析師常說,「如果那個第一個該愛你的人不愛你,那你就很倒楣。」母親是孩子在這世間第一個親密的人,她應該愛我,倘若她不如此做,我終生將不會明白,何謂愛和真情……
最差勁的佛教徒
我討厭吝嗇之人,但可能自己為人也不夠慷慨。布施只是利他的演練,我開始常常做。做久了,按照仁波切的看法,可能慈悲心也會增大。布施現在於我像是刻意的練習,我希望練習久了,真的會有多一些悲憫。
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
記得小時候,我的夢想是住在夏威夷,每天去游泳曬太陽。我那時做夢也想不到吧,長大的我,竟然在德國住進精神療養院,「玫瑰的角落」(Rosenecke),這是位於南德阿爾卑斯山附近一家專收心理病患的醫院。
西元二千年那年,我深陷身體的痛苦已有好一段時日,這病說來可笑,是因為一顆牙齒,由於這牙齒的高度失調,從此讓我陷入奇怪難解的疼痛。也許虛榮心實在太重了,一直認為自己牙齒不夠白,也或許實在太閑了,居然有空在牙齒上大做工程。問題是愛美絕不能偷懶,我卻懶到只肯在對門的牙醫診所治療,他不能算庸醫,但是有一顆假牙卻完全做錯了,開始了多年的惡夢。
先是頭疼,再是耳鳴,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。多少次,我坐在牙醫診所等候應診,我去了內科耳鼻喉科,再不然便是骨科,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。
那時,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,使我無所適從,尤其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,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了。我開始不停看醫生,從慕尼黑到柏林,甚至歐洲各地,只要聽到哪裡有名醫,我和明夏便會一地又一地的拜訪。
有一次,我們從慕尼黑遠道到丹麥邊境去看一位德國骨科名醫。經過了長久的等候,終於得到他的接見。他仔細看著X光圖,回頭對我說,「您的疼痛,是因為您住在異鄉。」他以很權威態度,似乎在嘲笑我般地解說病情,「您的身體以這種方式抗議。」我要離去前,他突然微笑看著我說:「您知道嗎?我覺得您應該去跳舞……」我愈來愈疑惑,也愈來愈惶恐,因為這些名醫都沒法
解開我的病謎。
那時,慕尼黑有一家大醫院成立了疼痛中心,專為身體出現莫名疼痛的患者檢查與治療。我因為長期找不出病因,最後也只好去了。那是一整天的檢查,從X光到核磁共振,驗血驗尿等等,一個醫生群共同為我應診,他們問了好多問題,主治醫師是一位年輕時尚的男醫師,他詳細地看著我的檢驗報告,然後微笑告訴我:「我有一個好主意,你去基姆湖(Chiemsee)的「玫瑰的角落」吧,那裡對你一定很好。」那時,我並不知道,疼痛醫生若找不到解藥,就只會把患者送去玫瑰的角落。基姆湖是德國一個名湖,風景優美,可能是德國最美的湖之一。我當時沒想得太嚴重,「玫瑰的角落」,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浪漫,但其實就是精神病院。
當時我家樓上正在修建房子,每天施工搞得震天價響,光噪音就夠我心煩了,我想,也好,如果可以去玫瑰的角落住一陣子,剛好可以躲過噪音,也不錯啊,就毫不考慮地對醫生說:「我要去,我想盡快出發。」於是醫生給我開處方和證明,我就去了。
那時我已走投無路,疼痛跟著我,我也想知道,或許那些醫生說得沒錯,我沒有病,而是心病,即然我人在德國,何不聽從德國醫生的建議?
我因此在玫瑰的角落待了一個月。那裡有點像德國大作家托馬斯曼的《魔山》所描述的地方,你到了一個山上去,在一個世外桃源,那裡到處都是病人,生活在一個醫療體制內,其實,對我而言,就是整個德國社會的縮影。
住院當天,一位男醫生負責幫我們檢查身體,明夏不能陪我進去報到,只能在外面等候。住院醫師是個男的,他正色對我說,「現在就只有你我兩人,所以只有兩法,一是我打電話叫一位女護士來現場,二是妳信任我,讓我一人幫妳檢查。」他是指日後不希望有人告他性騷擾,面對這麼公式化的開始,我說︰「如果事情可以更簡單的話,我信任你。」於是開始檢查了。
因為長期疼痛,我已固定服用安眠藥和抗憂藥,檢查以後,他同意我繼續服用,但忘了繼續開給我處方,以便我去取藥。第二天早上,我再去找他,想問清楚,他不在。到了下午,我在花園的小路遇到他,於是很高興地走向他,「我正在找您。」我本來真的挺高興看到他,也只想快點取得處方,他看著我,眼神透著慌張及怕人打擾的態度:「不行,不行,我沒空說話,妳要跟我另外約時間。」然後他就匆匆走了。
我看到的是一種官僚態度,以及那充滿疑問及擔心麻煩的眼神。當然,我自己也有問題,那時用藥成癮,沒有處方箋便沒有安全感。我也是個可憐的人。
那時我已重度依賴藥物,與明夏到地中海上的小島旅行,因忘了帶安眠藥,到了目的地便四處打聽及找醫生開藥,但那是復活節的長假,能去的也只有醫院急診,那裡的醫師不開我習慣服用的STINOX,我只好第二天便改機票回家。
我在玫瑰的角落的第一天早上,是一個團體交談。我記得很清楚,那天是艷陽天,可是大家必須坐在室內,圍成一圈坐在椅子上,開始自我介紹。我右邊的婦人開口前,我已在角落裡和她打過照面,在德國住了很多年,我知道德國人不苟言笑,但她不但不笑,整張臉似乎像凍僵一樣,沒有絲毫表情。她對大家說,她本來日子過得很好,是個很快樂的人。有一天,她下班回家時經過一個足球場,那時她正在和一位路過的朋友講話,結果一顆足球遠遠踢來,打到她的頭,因為力道太大,她當場頭都昏了,也很痛,隨後她到醫院去,從此整個人就有很多的問號,疼痛再也好不了了,而她的日子便再也不好過了。她很害怕,走到外頭時都很恐懼,好似那顆命運之球隨時都會射過來,她也恐懼她的人生再也好不起來了。
我左邊的人呢,她的問題是,本來在銀行工作,也肩負人妻人母的責任,她事事要求完美,又要照顧家事和兒女,又要主管銀行工作,蠟燭兩頭燒,有一天就崩潰了,被送去醫院,那是她來玫瑰角落的原因。
她的臉是黑的,眼眶像熊貓一樣黑,我後來問她為什麼?因為早上被電擊了,她得接受電療。我說,啊,嚴重到需要電療的程度嗎?有。咦,那我怎麼沒有?我居然還有一絲羨慕她每天都可以做電療。現在回想起來,覺得荒謬極了。
而電療,我以為在七十年代才有的治療方式,像飛越杜鵑窩那樣的情節,竟然在二十一世紀德國還普遍採用!而且就在玫瑰的角落。
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,一段為什麼來這裡的歷史。每個人都要講出來,而且好好說出來,便是治療的開始。我雖覺得奇怪,但也配合大家,勉強講述我治牙有誤,從此疼痛如惡夢,我的故事跟別人的故事相較之下,一點也不奇特。
可是,剛開始的時候,我雖不耐講述和旁聽,但還有好奇心,也當自己是社會觀察者,所以很願意出席,但到了第三個禮拜,我慢慢對這整套的醫療系統和整套的心理醫療方式生出很大的問號。
後記
東方文化有不少佛教教義,很多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,比方說,我父親以前便常對我們說「知足常樂」,我少時認為這種道理非常俗氣和可憎,「我幹嘛知足常樂啊,我要與眾不同,我幹嘛知足,我一知足,我就停在那裡,不會進步了,我是很酷的藝術家耶。知足常樂是給山上的老人聽的,跟我有什麼關係啊!? 」
因為那時我的人生處於無明狀態,雖然聽過許多重要道理,卻無法體會那些道理。又比如,很多人也說,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我們會覺得陳腔爛調,會認為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那種人根本就是阿Q嘛,自欺欺人。無明的人也會把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當成是一句成語而已。這些年來,我開始對這些過去的大道理有全新的審視。
過去的求道中,無論是去榮格學院或是學星座學,或讀奧修、托勒、克里希納穆提或佩瑪丘卓的書,確實學到很多東西,那些句子當然聽起來都很不錯,這些書都很好讀,讀了很感動,因為他們也都是過來人,可是,沒有上師,沒有心法,真的還難修行。很多人都在求一個心法,心法很多,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法,也需要用心。
我其實常常追問,人生的目的是什麼?
有時我們追風箏,或是追月亮,追著追著,我們也忘了動機是什麼。回到最初,去檢驗動機,更容易發現自己,恐懼與希望,人就是會在這二個光譜中擺盪。
修習藏教需要個上師,我的上師便是措尼仁波切,但並不表示我就不能再接觸別的老師或去上藏教之外的課程。我並不拘泥,也在youTube和別的老師學習,例如明珠仁波切,他是措尼的弟弟,他也以用唱誦、打鼓、跳舞的方式做修止。明珠仁波利小時候被送去禪院上課,被寺廟裡的氣氛有點震懾到,經歷了好幾年有過恐慌症,但他是真的靠練習修止,練好了。好多年前,美國一個科學研究想知道修行者的π波是否真的比較長,結果明珠仁波切的波長最長,所以得到了「世界最快樂的人」的稱號。
我也去上索甲仁波切的課,同時也非常喜歡宗薩仁波切,宗薩仁波切本人是個藝術家,拍過電影,他講道的方式和措尼截然不同,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,我喜歡讀宗薩仁波切的書。索甲仁波切英文非常好,因為英文無礙,大概是眾多老師裡唯一可用英文把心法講得最透徹的人,幽默而且直指人心。
我學佛的動機最初是因為自己活得很不愉快,恐懼心很大,生活很茫然,想要明心見性。這樣學了一年兩年,今年到瑞士琵雅登伯格閉關時,我幾幾乎又忘了我的學佛動機,傻傻地問老師:「我幹嘛學修止,我不知道我的動機是什麼了。」老師告訴我這幾個字:「因為你要free from everything。」那一剎那,我好感謝老師,是啊,就是要學會在人世間不執著,因為我過去是那麼的攀緣,執著在我不定的心性上,而覺得不快樂,學了修止,開始有所改變,卻又慢慢忘了自己動機。所以我想,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要回到發心,也就是要從動機開始問起,所以,當你發心變弱時,可以回到這層面去想。
不過,就算是小動機也沒關係,如果你學修止是要自己身體好一點,心情不要那麼亂,也無妨。但真正的發心,當然是要無私利他才會更好。我因為練了修止,跟老師學佛法之後,覺得自己變得更無畏更無懼,比較能夠同情他人,更願意幫助他人,希望更多人來學這佛法,我也願意拿出自己所有的東西跟別人分享。
說真的,我以前是那個不分享的人,現在倒是覺得自己願意分享了,因為,我感受到,能和別人分享是幸福的,因為你還有東西可以給別人。我以前常在想像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,自從接觸佛法後,我比較會問的是,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變化是逐漸發生,並不劇烈,我逐漸想成為一個利他的人,以什麼方式,我不知道,但絕對不是堆一堆錢磚發錢。可以怎麼樣幫助人?我現在會想這種問題,以前我總覺得,自己的事都忙不完了,那有時間管他人?我甚至也想過,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修行更精進了,又有人想學,我也可以教人,這是我的大轉變。
以前台灣賣咖啡有個廣告詞「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」,我現在覺得自己就是這種心情。我以前對「分享」這兩字充滿排斥,「什麼叫分享?」我一聽到別人說這個字便有一種反感,尤其有人愛說share這個英文字,所謂的share就是你付你的我付我的,根本就不是什麼share。那時,我覺得大家都在騙自已,我不要騙自己,所以我不要分享……現在我覺得自己太執著了,也很可笑,其實我也沒什麼好分享的,我走少人走的路,人家也不懂我,我怎麼分享?而且我可能有某種優越感,覺得既然別人不懂,我就不用講那麼多,或者我也怕麻煩,別人不懂,我還要去解釋嗎?
以前作為創作者,我不能把我的故事說出去,不能把我好的點子說出去,萬一被偷了,別人就會馬上跟上,甚至可能寫得比我更好。當然,這也和我從事新聞工作有關,我有個線索,那是我的,在發佈之前,我都不能跟別人分享,這是職業的要求,慢慢也變成我的習性,好像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和別人分享。我現在分清楚了,若是資訊,有時效性,也許不能立刻分享,不過這樣的分享也不重要,比較重要的是智慧、慈悲之類的東西,或是金錢、物資的救助,那是可以馬上救助到需要的人。
三年來我常讀佛書或與佛書有關的書,不太讀文學書了。之所以如此,可能因為所有的文學書對我來說,都只是作家辛苦地在描述輪迴世界,是作者的細微身所看到的世界,我對那些細微身世界開始不是那麼有興趣。當然,其中一定也有非常有趣的,但我慎選其書,也就讀得愈來愈少。
而且,我自己文學創作也脫不了自己的輪迴世界,我且希望自己再多精進修止,能夠提昇自己的寫作。
現在寫作時,我還沒有辦法把「寫作的技藝」與「對心法的理解」結合在一起,我目前把兩個分開,譬如我幫老師寫一本書,但我絕對不是修法有成的人,而只是個幫老師整理,但在寫小說時,我在實現那個社會之我,在自己的生活裡提煉創作的養份,但我把那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用寫作的技藝表現出來,重點在感官和精神世界,找出藝術性並表現出來。
修止會訓練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有所觀看,所以在寫作時,我比較有「一粒沙見一世界」的譬喻能力,但這一部分也不過是增進自己的寫作技藝部分,如今,我開始認為,修止真正對作家的影響很大,有了菩提心,如果還可以運用寫作技巧,作家一定可以做更大的書寫轉換。
我相信,有一天我也會有所轉變。
留言列表